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增加文化事业单位经济收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它还能够转变事业单位的治理机制,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形式的重要途径,是与时俱进,实践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要坚持和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社会效益,用社会主义思想来占领城乡文化阵地。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碰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关系问题。相当一段时间,一些同志一直把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标准,是互相不容的,一度束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手脚,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尉氏县豫剧团和许昌春秋大剧院的实践充分证实,经济效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是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方城县文化局用产业化的手段来运作文化活动,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有利地占领了城乡文化阵地,又有效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此,他们多次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南阳市评为“文化工作一类先进县”,被县委、县政府多次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同样,尉氏县豫剧团被尉氏县授予“县级文明标兵单位”“县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县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他们的事迹多次被中心及省市新闻媒体报道。
文化产业是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有效实现形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生存方式的两种不同的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化事业旧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其突出表现在文化投资和文化发展的矛盾上,在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文化大省,由于财力所限,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文化,而文化事业又必须发展;文化生产部门和文化消费者的矛盾也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计划体制形成的文化生产部门只顾生产,而不顾消费者、不顾市场的倾向依然存在。而文化产业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经营部门相对比较主动的新机制,恰好弥补了文化事业在这方面的不足。从目的上看,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有利于增加社会精神产品(精神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这和发展文化事业的目的是一致的。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江泽民同志一贯所强调的。过去,不少人认为,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典型单位和典型经验大部分都是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创造出来的。如夏邑县地处豫东地区,是标准的农业大县,财政收入仅够发工资,而文化局立足本地实际,穷则思变,却把文化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汝南县罗店乡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他们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搞开发,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文化产业成功的基础是立足主业求发展。离开主业来发展文化产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依靠主业来发展文化产业,才是正道,才找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尉氏豫剧团、濮阳杂技团、漯河杂技团坚持演出,以市场定生产,以演出求发展。省歌舞剧院、豫剧三团在演出上做文章。省电影公司是在在放映和发行上做文章。信阳市氵师河区文化馆、舞阳县文化馆坚持文化阵地,坚持文化活动,以产业化的手段来运作文化活动取得成功。立足主业求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产业化运作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