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有助于把握“三个代表”的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新变化;我们党执政多年,又面临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党的历史方位、党的队伍
随之也有了新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实践的产物,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非凡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深化熟悉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三条经验”、“三个启示”,这三条经验和启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三条经验和三个启示再提炼就是“三个代表”。也就是说,我们党80年取得的这样“九大成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怎样加强和改进呢?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条经验和三个启示与“三个代表”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条经验和启示中已经蕴含了“三个代表”思想。可见,“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80年的实践经验。党的80年的实践经验是什么?江泽民同志说,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
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要真正领会和把握,需要弄清“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它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续和发展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这“一个要求、两个一致”,为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指明了方向。
“三个代表”思想所涵盖的内容,即生产力、文化、人民群众是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马克思指出,构成社会的主要要素: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并由生产力推动向前发展的;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等形式,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它们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反作用;三是生活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从事物质生产和意识形态活动的人,亦即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全部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人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调指出,人类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诸多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可以说,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需要发展生产力,满足物质需要;需要发展文化,满足精神需要。但是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发展文化,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文化,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那又如何发展生产力呢?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要把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