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坚持五个始终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根据省委、运城市委的统一安排得部署,我们永济市第一批在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包括垂直管理单位)进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从今年4月3日开始,到7月23日结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所有学教单位已全部完成了三个阶段的任务,整个学教活动进展顺利,发展健康,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明显效果。回顾我市第一批学教单位工作,主要坚持了“五个始终”:
    一、坚持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
    学教活动开始之初,一些干部对学教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信心不足,担心走了过场。针对这些思想上的糊涂认识,我们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学教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注重把学习提高贯穿于三个阶段的每一环节,统一了思想,为学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4月1日,运城市动员大会之后,4月3日,我们即召开了全市学教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了有关文件,下发了实施方案。4月8日,我们又召开了学习培训动员会议,将全市750 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集中到市舜都会堂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严格考勤制度,参训率达95%以上。在师资培训方面,我们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抽调1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理论辅导队伍,到运城市委党校进行专门培训,写出高质量的辅导讲稿,并请运城市委党校两名专家教授讲课。在辅导教材方面,购回《农村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件汇编》、《邓小平理论通俗读本》等四本教材,从中央党校购回《“三个代表”专题讲座》电教片进行电化辅导,深受干部欢迎。在专题辅导方面,我们着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为主分设了十 个专题。在时间安排上,对市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和乡镇书记、人大主席集中培训10天,市直和乡镇集体学习8天,讨论交流1天。应参加学习的副科级以上干部750人,参会率达96%。 对外出开会、因病请假等原因未参加学习培训的,随后都对其进行了补课,要求学完必读篇目,记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并通过召开心得交流会、演讲会、进行闭卷考试等方式,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整个学教活动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精心准备动员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发动;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加强对学教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通过不断的思想发动,使大家逐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了对开展学教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消除了思想疑虑,增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广大群众也很受鼓舞,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学教活动。
    二.坚持把发动群众、征求意见贯穿始终。
    学教活动一开始,市委就广泛征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意见。市委书记潘和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谢万程分别带队,利用一周时间,对我市农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先后深入到栲栳、卿头、开张、韩阳等4个乡镇、26个村庄以及电业、公安、文化、教育、土地、水利等6个市直单位,召开各个座谈会17次,发放调研问卷300余份、调研问答400份,先后与800余名市直干部职工、乡村干部群众座谈。
&n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按三个代表要求改进思想政治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树组工干部新形…
       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组工干部形象
       按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意…
       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先进性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和贯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
     
    医院护士节座谈会护士长讲话
    信用社代办员工个人总结
    矿区党课讲稿
    供电公司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公司基层治理人员和生产骨干培训…
    民政干部作风建设交流
    水利单位分配制度意见
    法院竞职演讲稿六
    女检察官巾帼风采交流发言材料
    农村完善合作医疗总结讲话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供销社实现五个突破工作意见
    坚持高水平推进项目库发展
    英语写作三十五个经典英语句
    社区党委五个好汇报材料
    坚持全心全意为服务党课辅导
    党课材料坚持科学发展观永葆
    坚持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促进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服务宗旨
    基层学习型班组建设要坚持四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