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树组工干部新形象

的日常生活监督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言行,培养良好生活情趣,坚持严谨生活作风和高尚道德情操,树立良好形象。
  四、提高组工干部素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做好本职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监制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把讲政治的要求体现到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心上,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自律意识。组工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完善自我,时时处处以“三个代表”对照自己,衡量自己,激励自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务实意识。坚持把对领导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强化服务观念,坚持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创新意识。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工作要有新思路、新创造、新局面。
  要坚持严自律、常自省,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当作基本准则,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对照正反典型激励警醒自己,对照“到组织部为什么、在组织部干什么”审视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择善而从,以德为邻,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切实做到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驱、不为人情所扰。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做到苦累面前多思得,寂寞之中多思责,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风貌,经得起各 种考验。要坚持淡名利、重事业,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以公道正派的心态,保持平常心和进取心的高度统一,甘为人梯,以他人进步为荣,无私奉献,在清苦中成就事业。
  锻造良好的悟性。悟性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是一个人学养、智慧、感知、实践才能的综合表现。组工干部仅有公道正派之心而无公道正派之能,就难行公道正派之实、难成公道正派之果,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悟性。古人讲,知人者智,荐贤于贤也,组工干部也必须具备高于一般人的悟性。组工干部要做到公道正派,就必须在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悟性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广泛涉猎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化,学习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等多方面知识,成为“全频道”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善于抓住事物关键的本领,做到政治上敏感,思想上敏锐,重视和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感悟经验,增长见识,提高履行公道正派的科学性、艺术性。要勇于开拓创新。要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勇于改变一切影响公正的方式方法,树立现代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利用现代手段,推进组织工作的公正性、开放性。要积极研究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中悟出公道正派的真谛。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公文网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组工干部形象
       按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意…
       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先进性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和贯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
       理想信念丰富与发展—兼论三个代…
       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切实做好人大信…
     
    社区办事处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防疫站青年团员反腐倡廉演讲稿
    价格信息监测公布推进会讲话稿
    对我市36户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情况…
    开校迎接检查自查汇报
    健康体检疾病调查报告
    安全生产会议暨班组建设年优质服…
    加强法治党政建设意见
    入党思想汇报—为服务篇
    团干联企领导讲话
    调整运输业综合竞争力实施意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乡镇委员会干部教育实践方案
    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日
    师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
    岗位薪点工资制探索与实践案
    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方法
    民政局实践经济创新交流材料
    物价局实践惠农政策交流材料
    经贸局实践经济发展交流材料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