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党员三个代表学习体会

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也就是说,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任务发生多大的变化,党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
   局面。“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任务,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
   其次,我们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头脑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以“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一、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努力实践。
   先进生产力总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目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懂得“教育,科技,生产力”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
   力,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共产党员尤其应该身体力行,真正使自己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
   二、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努力实践。
   先进文化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它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大部分。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或者说,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三大基本纲领之一。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通过教育改革和学校教育来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教育战线的广大党员更应紧紧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大目标、大方向,努力工作,造就一代新人,真正使自己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忠实代表。
   三、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努力实践。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最终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在新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创新,真正使自己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石化公司三个代表学习体会
       贯彻三个代表大讨论活动策划
       三个代表发展观学习体会
       三个代表自我剖析材料
       国家指导思想发展三个代表
       信仰价值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改善生活三个代表
       执政党历史命运三个代表
       自己分管三个代表
     
    十四岁生日文娱串词
    城市治理行政执法中问题及对策
    银行纪委书记岗位竞聘演讲稿
    农技推广中心半年总结
    工会代表会议开场演讲
    水利局流域环境整治报告
    乡镇医疗救助金首发庆典致辞
    乡镇换届全套中共五汛镇第十三次…
    节约能源处理情况报告
    县委书记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会…
    为党员建立精神食粮工作方案
    加强流动党员管控实施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党员志愿者服务安排意见
    做好党员培训工作安排意见
    党员培训工作情况报告
    党员教育整改工作总结
    关爱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意见
    关爱党员干部工作指导意见
    在党员干部工作会讲话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