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体推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标志,分别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物质文明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保证;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转化的中介,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意识、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行为实践,反映了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展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状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性保证,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郑重地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政治文明建设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要求,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项改革,逐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局面。 江泽民同志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咬定经济发展不放松,用经济发展解决街道工作中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拆迁、改制等,用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进步和地区文化繁荣。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单纯地就经济抓经济是不行的,必须善于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和体制的促进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上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竞争能力。街道邻里中心的建设就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和创新。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地区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深化机关行政管理、人事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深化改革,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逐步建立和形成催人奋进、激励各方面干实事、干大事、多干事的机制和氛围。 二、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之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就为我们指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发展道路,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