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和建设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稳定也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条件而得不到保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深化改革,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承受程度,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感到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应当在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如在收入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改革就能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考验。
促进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使人民群众获得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生活,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等等,都内在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使广大群众不断受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把握发展速度问题,也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如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必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建设,谋发展,一定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稳定,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越加坚定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好处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从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的事实中,认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懂得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国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