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百万资产,他们已完全满足了生理、安全的需求,从而转向社交、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受农村自然条件、学历和年龄等因素制约,竞选村干部已成为这批村民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民主需求增强。随着基层民主的不断推进,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特别是几届来村级选举文化不断成熟,竞选者采取各种针对选民的竞选行为,使得村民对自身的选举权更加重视,村民参与选举和投票积极性也很高。然而,一些选民的民主行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完全正确使用手中的民主权利,也助长了选举中的非正常现象。三是利益驱动增多。村级换届选举是各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能否选好新一届村级班子事关全村发展大局,与每个选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绝大部分每个选民(党员)都十分慎重投准每一张选票,但也有一部分选民(党员)容易被一些小利益所诱惑,而不能正确表达本身的决定。同时,一些选民对选举中出现违法乱纪问题,不愿或不敢向有关部门投诉、揭露,甚至当上级部门来调查时也不愿提供线索,使一些“非正常”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四、组织开展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的初步思考
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是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基层民主,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1、摸清底细,确保“无病换届”。确保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顺利进行,必须未雨绸缪,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准备足、策划早、组织好。一是及时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做到“心中有底”。对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征地拆迁、征(使)用款分配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逐项排查、梳理,提前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近年来关于村干部的一些信访,要集中进行一次分析。同时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侧面了解村内一些重点人员参加竞选的意向,掌握竞选动机,摸准相关信息。二是实施村干部绩效情况公示,做到“评价有尺”。进一步分析了解党员、村民群众对每个村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评价情况,全方位公开每名村干部的竞选承诺、三年任期目标落实情况、群众对村级领导班子和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三年来村里的实事工程推进情况、上级部署落实工作的完成情况,最大限度让党员群众对每一名村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三是提前思考班子配备方案,做到“手中有人”。按照正职1:2、副职1:1的比例,在优秀的党员、企业业主、种养殖大户、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村民代表、村民组长以及上届参加村干部竞选的落选人员中物色人选,进一步调整充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尽早思考班子调整方案,尽快考察物色相关人选,对村书记无合适人选的村,采取选派乡镇(街道)干部等办法,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同时,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引导,提高群众认可度。四是全面开展村级财务大检查,做到“无病选举”。提前开展村级财务清理工作,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分管或从事财务工作的村干部进行换届审计,对村里每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公开审计结果,进一步优化选举环境,避免村干部“带病上岗”、“带病下岗”、村级组织“带病选举”。五是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教育先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党员和村民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