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女与经济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实现男女平等就
3.缓解妇女贫困妇女数量。
(二)、策略措施
妇女与男子平等获得经济权利、共享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成果是妇女发展的基本条件。
1.政府宏观政策。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应体观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应纳入性别平等观念。
——制定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提供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与经济决策的机会和途径,缩小男女在经济决策权上的差距,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决策及
管理的水平。
——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主要包括获得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权利;农村妇女享有与居住地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生产经营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补偿费、股份分红等权利。
——改善妇女经济状况,进行适当的有利于妇女生存发展的专项投资。
2.法规与部门政策。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就业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任何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在招聘广告、聘用合同中不得有性别歧视的内容。
——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需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逐步降低妇女失业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提高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中的就业比例,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提倡自主就业,鼓励妇女自谋职业,支持和引导妇女兴办私营、个体企业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妇女通过多种形式再就业。城镇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
总数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利。保障多元化分配形式中男女同工同酬,同工种、同类别从业人员中女性与男性的工资相同。缩小男女收入差距。
——进一步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为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和劳动条件,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
——加强对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各类用人单位把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款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不断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利。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
——加强对贫困地区妇女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农村中青年妇女应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从传统种植、养殖业各非农产业转移;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制定减少贫困妇女数量的政策措施,增加贫困妇女的经济收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帮助、支持贫困妇女实施扶贫项目,鼓励、支持以妇女为主的扶贫经济实体发展,建立一批以妇女为主的集生产、科研、流通为一体的科技脱贫示范户,使贫困妇女成为扶贫资源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