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归纳起来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点:
(一)客观原因
由于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条件差,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随着扶贫项目的逐年增多和工作对象的增加,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和带病坚持工作,即便是超负荷、超常规地疲劳作战,也只是能基本完成常规工作任务,导致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强化政策理论和业务学习,致使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二)主观原因
1、放松了自我学习。由于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影响到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出现能力欠缺、工作效率偏低的现象,影响了部门的工作和形象。
2、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学习到的知识与具体工作分割开,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上,不能很好地促进工作。
3、工作上进取精神不够。满足于现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扶贫工作不善于总结,不进行对比,不过多研究,致使工作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毛病,不能做到更好,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造不够。导致宗旨意识降低,没有按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三、今后的整改方向
针对部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从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旨意识上深挖和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问题要有深度,要触及思想灵魂,把存在问题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部门自身建设。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能力。
注重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实践。重点是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式,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提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务求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具体思路和促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强化调查研究,以工作思路的突破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问题,了解百姓需要,紧紧围绕全县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基层情况,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在服务全县发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等方面,出突破性思路、出创新性举措、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切实做到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以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三)强化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过硬的扶贫工作干部队伍。
扶贫工作与一般农村工作最大的区别是,扶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人口,其特殊性决定了扶贫干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大局意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观念,强化自律意识,要牢固树立关心弱势群体、服务基层群众的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要牢固树立真情实意抓扶贫、真抓实干出成效的观念,强化争先意识,竭力投身于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决心和勇气。面对“三农”难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解决突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扶贫开发这一“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确保每项政策、每笔资金、实施的每个项目真正用于最贫困的群众,确保最贫困的村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