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后的责任制;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机构,发挥在决策中的“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治理监督,切实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三、必须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创新用人机制,促进执政能力建设
一要树立以能力和实绩为本位的选人用人观。必须彻底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确立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绩为前提、以公认为尺度的选人用人思想,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选干部,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做到谁最能胜任工作就选谁,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把广大干部的关注点引导到自觉提高能力素质上来,引导到创造正确的政绩上来。二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健全和完善民主推荐、任前公示、差额考察等制度,积极探索拓宽民主渠道的新举措;变“伯乐相马”为“赛场竞马”,让有能力、符合条件的干部到赛场上来参与竞争,给有勇气、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干部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制、辞职制等制度,疏通“出口”,激励干部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三要建立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干部考核工作。抓紧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准确考核和评价干部政绩,并透过对政绩的分析来评判干部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对表现突出、能力强的委以重任,对不胜任工作、能力弱的进行调整。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执政党执政能力之间的竞争,而执政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执政人才的竞争。为此,必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我们党执政是整体的、全面的,执政的基础在基层,基层能力不强,基础难以牢固。要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基层一线支部,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特征是基层,重心在一线。基层党建的任务,农村要落实到村,企业要落实到车间班组,机关要落实到科室,学校要落实到班级。要切实解决好一些党支部“空洞化”和党员“边缘化”的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工作,把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调动和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其次,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拓宽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党的覆盖面。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形式和治理模式,理顺领导关系,拓宽工作领域,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借鉴东风汽车公司“两公开两纳入”(即党组织及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党务人员纳入编制、党的活动经费纳入预算)的经验,加强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第三,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按照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应该履行什么职责,怎样起到整合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规范基层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和工作规则,使党组织及其工作的运行建立在党内法规、制度和秩序的基础之上?这些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努力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共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