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处于群众工作的前沿,是各项工作具体的领导者、实施者。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考验。加强规范化治理,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已经成为适应形势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需求。下面,结合海化区(央子镇)的实际,就加强规范化治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熟悉。
一、建立规范的治理体系,是新形势下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必然需求
基层组织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整体素质的好坏,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虽然经过前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有了较大辐度的提升,但是从面上看,基层组织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村务、政务公开不规范。有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有的甚至不公开。二是部分村干部作风不实、方法简单。没有长期观念,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达不到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群众工作缺乏耐心,耍态度。三是党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在某些地方被肆意截留,该兑现给群众的不全额兑现,却以种种借口扣除应缴部分。四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办事程序不规范。办事无章可循,或者有制度但落实不到底,办事具有随意性。五是有的地方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机构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损害群众的感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各项政策在基层的顺利落实。因此,实行规范化治理,进而规范化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是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必需。
二、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必须强化规范化治理“三个体系”建设
2003年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把目标绩效治理引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紧紧抓住决策、执行、考核三个主要环节,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这是激励机制建设的一个创新,是启动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有力杠杆。规范化治理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三个体系”展开,因为“三个体系”建设不是权益之计,而是一项长效的施政之策。自去年以来,我们立足实际,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以考核奖惩的方式促进工作的落实,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上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好干坏怎么办”的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正确科学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兼听则明,偏听则喑。”任何一个单位安排部署一项工作,假如单靠领导“一人说了算”,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偏差,甚至会引起群众的不理解,引发矛盾的产生。这个单位的内部秩序就不会很稳定,这个单位自然就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非凡是村级组织位于最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完善好村级的决策目标体系,就抓住了社会稳定的“牛鼻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制定实施了《民主决策制度》,区(镇)政务和村级事务,非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政治、经济等重大事项,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式,集体研究、共同定盘子。着重抓了村级事务决策的规范,村务决策一般适用“六步法”:村两委研究确定初步方案,向村民征求意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票决,公布票决结果,村两委组织实施,公布实施结果。对于重大的难点、焦点问题,象困难户救济户的确定、发展党员、推荐后备干部等实行“公推、公决、公示”制度,入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