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好水利发展规划。在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突出水利建设“五年计划”的做法,按照中心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编制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促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转变和拓展政府对水利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届政府十分重视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治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十一五”开始,国务院已批准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今后,政府决策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能编制规划的领域,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这是政府职能逐步从项目治理转向规划治理、从微观治理转向宏观治理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水利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新《水法》的颁布确立了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全国、流域、区域三级,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两类的水利规划体系,明确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法律责任。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一批水利基础性规划正在编制当中。国务院非常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有关领导同志多次批示,流域治理要进行统一规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首先要进行规划论证,具备规划依据才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五年来,国务院相继批转了七大江河加强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批复了黄河、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等流域、区域和重大工程规划,并要求编制了全国水库建设规划、加快治淮、渭河治理、石羊河治理等多项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水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基础和实施依据。
水利行业发展规划是由政府主导编制规划的重要领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水利发展和改革、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的重要规划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十一五”规划编制要侧重于以政府的社会治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为主、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引导、扶持的业务领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治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十一五”水利发展要突出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节水浇灌、人畜饮水、牧区水利、淤地坝、小水电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南水北调、治淮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西部地区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些内容都需要由政府主导组织编制规划和进行实施。在水资源治理方面,需要由政府组织制定规划,对跨省的公共河流水资源进行宏观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做好水资源短缺地区的供水规划,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布局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政府通过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对水利发展的宏观调控,拓展和履行对水利的社会公共治理职能,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利发展目标和重大工程布局。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内涵,是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应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