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熟悉,统一对宏观调控政策的熟悉,统一对经济工作重点的熟悉,统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熟悉。三是提出了要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国债资金促进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作用,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卫生建设、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等作为国债投资的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强监测预警,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把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外贸外资工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发展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四是明确了要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改革等。五是强调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谋划长远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系统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要求更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对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发展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以来,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牧区水利、淤地坝和小水电代燃料等“亮点”工程正式启动,今年国家又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重点工程建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但是,近年来,洪涝灾难、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在水利“十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98大洪水、黄河断流、北方沙尘暴等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治理体制、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的深刻反思。在中心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水利部党组全面总结治水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应对治水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即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水的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是我国现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