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县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对照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委要求,对照县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我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的体系和格局不够完善。
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农村、企业、社区、社团、机关、学校等几大块的党建工作相互联系,削弱了任何一块,都会影响基层组织建设的全局,而同一领域的基层组织也应该是一个科学、严密的体系,并且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格局。从我县基层组织的体系和格局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组织设置与有效发挥党组织功能不相适应。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党组织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这一问题和矛盾在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建设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党员队伍的结构变化,使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支部、以生产组为单位设立党小组的传统建党模式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单一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村级区域特别是中心村规模成倍扩大、社会事务更加繁重、党员人数急剧增加,村党支部已难以适应领导新村改革发展及担负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据统计,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就有31个,其中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村有6个,在全县已占了近1/5的比例;二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新经济组织如产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兴起,一些农村优秀人才中的党员正在从村党组织管理格局中慢慢脱离出来,他们跨出了行政村区域的限制,以产业的分类而集聚,村党组织逐渐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三是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多样化,使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党员开展活动的方式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有所不同,村党组织难以实施分层分类的个性化教育。尽管前段时间,我们通过试点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升格了9个村党委和村党总支,组建了2个协会党支部,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有了新的突破,但全县面上的实施还不够广,一些配套的工作运转机制尚未健全。在社区,尽管已初步形成“镇党委—街道党委—社区(居委会)党支部(总支)”的格局,但街道党委由于没有专门定职、定编,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明显不到位,街道党委管理社区党支部的模式与镇党委直接管理的模式纯属“换汤不换药”。
2、新领域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显得薄弱。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比重。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区和社团组织在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新的单位和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始终不留“空白点”。但是,在这些新的工作领域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党建工作还相当薄弱。在非公企业,通过近三年的扎实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