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领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出现了大量的无行政主管、无行政级别的新兴组织,出现了大量的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农民工等“社会人”,出现了大量的不同需求、多样化的自发群体。这些组织和人群大多规模小、分布散、流动快、变化大。这些特点,使原有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托建立党组织的模式难以成行,对此,要求我们寻找新的依托和组织形式,社区便成为党对新兴组织和“社会人”实施领导的新的组织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展社会工作的新空间、深化群众工作的新领域,向有群众的地方延伸,向有社会组织的地方扩展,实施党建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创新组织。党组织的建立应是依据社会组织的变化而确立其形式。我们曾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村、企业、机关里”等模式,然而今天,在一个一个新兴组织中建立独立的支部却难以成行,但却可以在相对集中的工作领域、居住地组建支部。于是“支部建在楼上、建在园区内、建在市场上、建在一条街上”便成为现实,而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党组织等多方联建的模式也应运而生。这种不同于“单位建党”的“楼宇建党”模式,标志着社区党组织开始从“单位”走向“市场”,最终走向“社会”。
转变功能。上述大量扁平化的横向组织的出现,大量“社会人”的出现,使得过去“条”强“块”弱的局面有了改变,社会领域、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而以往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本单位的任务”,缺乏关注社会民生、注重社会民主发展的定位。对此,执政党要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就必须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功能上来,融入到为各类群众提供物质文化的需求之中,实现基层党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战略目标转移。
构建党建新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呈现出行政化、封闭式的自我循环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党建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向社会化、网络化、互动式的机制与方式转变。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这种新格局的建立,将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战略性调整与突破,提供体制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难点与创新》公文网 www.gwku.net,欢迎阅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难点与创新。
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