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蒲石河村几户村民种植的大棚西红柿出现病情。村里的党员马上向党支部反映。很快,支部请来专家实地诊治,“病情”得到了控制。
蔬菜有了毛病找党支部,这在大蒲石河村不是新闻。因为这个党支部与众不同,它是在产业上建立党支部,名字就叫“蔬菜产业党支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宽甸县创新村级党支部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在产业上组建党支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得到了发挥。群众反映:支部“活”起来了。
村支书的疑惑:“党员咋就这么难组织呢?”
党支部按行政村设置,大家早习以为常。但一搞市场经济,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拿大蒲石河村所在的古楼子乡来说,各村村民有栽板栗的,有种燕红桃的,有拾掇蔬菜的,干的活计不同,忙的季节也不一样,要召集个党员大会,一个村三十几个人愣是招不齐。村党支部书记们直犯嘀咕:“党员咋就这么难组织呢?”
“聚在一起也没有什么话说。”老党员孙海昌说起党员难组织的另一个原因,“除了念念文件,过节时搞点活动,与经济发展没有很大关系,觉得内容挺空,时间长了,大伙儿对支部活动当然就没什么兴趣了。”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形式与新形势不适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宇分析说,“一个是产业发展的布局与党组织的设置不适应,与党组织传统活动方式出现了矛盾;二是党员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三是受行政区划影响,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没得到集中和发挥。”
怎么办?去年7月,在产业上建党支部、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的设想,开始在宽甸付诸实施。
上级党委建议:支部建在产业上
大蒲石河村,是最早实施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地方。
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指导,古楼子乡党委首先将大蒲石河村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并打破村民组界限,按照产业布局,成立了板栗、燕红桃、蔬菜3个产业支部。每个支部由一名书记、两名支委组成,书记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支委按照群众公认、有致富能力、有带领农民致富愿望的标准,由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各支部还选举产生了“三大员”:信息员、技术员、销售员,帮助党员、群众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3个产业支部下面,本着“产业相同、居住邻近”的原则,设立了8个产业党小组。
“光改变设置还不行,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要创新。”上任不久的党总支书记王振山已颇有体会,“我们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产业支部的特点,新制定了党员议产业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等。每月7、9、11日是各支部固定活动日,在安排活动时,把政策法规学习和各自的产业技术学习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产业、生产季节,确定学习内容。”
县委组织部也积极扶持,帮助3个产业支部各配备了一套电教设备。板栗嫁接、燕红桃防病……开会前教学片一放,别的支部的党员甚至不是党员的农户也来“旁听”。产业支部之间还开展了“四比”竞赛:比学习技术、比产业发展、比服务水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