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区的规划中,嘉陵将主要定位于工业发展,这也意味着嘉陵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潜力和看好的前景。今年,市委已经明确要首先在嘉陵启动工业集中区建设,这对于嘉陵的对外招商、争取项目等工作带来了极为利好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迅速扩张城市经济,培植强有力的财源,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奋力开创促发展保稳定工作新局面
2008年,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发展保稳定,锻造队伍强保障”的总体要求,围绕“重农强工,兴城活商,加强党建,共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促发展、保稳定、强保障上,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产业强区、开放带动、城区失地农民安身、平安和谐、组织保障”六大工程,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各项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平安嘉陵。
奋斗目标是: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6.13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3923万元,同口径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03‰以内,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一)突出典型带动,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同时全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充分表明了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深入理性地分析,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并不简单地是农民、农业和农村本身的问题,实质是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这才是根源所在,也是突破点所在。因此,市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的战略思考和安排。关于这一点,全区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农民收入不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在“农”字上绕圈子,还是不能摆脱“三农”困扰。因此,必须跳出城乡二元思维定势,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破解“三农”难题。具体说就是要突出我区既有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重点抓好“两园三带”,即:凤垭山观光农业示范园和大树桂花畜牧养殖园以及以金凤、白家为重点的红薯产业带,以木老、大树及国道212线为重点的伏季水果产业带,以嘉陵江、吉安河为重点的龙竹产业带;打响“四大品牌”,即:“扁担姑娘”、“嘉白粉丝”、“天冠冬菜”、“桥龙黑山羊”四大农业品牌。切实抓好优质水稻、玉米和花生三个10万亩基地建设,大力提高粮食产量、品质和效益,增粮促增收。进一步打造凤垭山“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薯业、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优势,不断壮大骨干产业促增收。要依托“嘉陵保姆”品牌,力争全年劳务输出16万人次,创收8亿元,提高劳务输出效益促增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切实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
(二)壮大经济两翼,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工程。市委书记王宁指出,没有产业支撑的一个城市,不可能持久地繁荣,城市经济必须要在产业支撑上求得突破,才能避免城市产业“空心化”趋势。目前,嘉陵已有较好的城市基础、发展平台,但缺乏产业支撑。从今年起我们将在进一步扩大城区面积、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完成出让土地的清理和欠款催收、规范城市土地经营的同时,按照市委“培育产业,调整结构,增强实力,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要求,把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作为嘉陵城市经济发展的两翼。要做强工业,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