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为核心,加速建设四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辟赴外培训途径,不断加大党政干部培训力度,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企业、上级机关、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建设和选调生队伍培养;要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mba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或知名企业学习锻炼;要建设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队伍,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大专院校、省市科研机构进修,大力培养一批柑桔、畜牧、水产、冶炼、食品加工等产业的优秀人才;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争取在2*0年前,使全县80%的村有一名大专生,使每个村有3-5名科技示范带头人,80%的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四)创新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改革人才工作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坚持选拔与使用结合、激励与保护并重、智力与活力同步开发的原则,着眼于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一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选拔使用人才,应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要积极创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党政机关要继续推行部门领导职务公开选拔、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一般职务公开招考的办法,在机关建立起一种用人必竞争、竞争必择优的良好用人机制。要着眼于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建立和实施全员聘用制、岗位聘任制、新进人员“凡进必考”的基本用人制度,促使事业单位人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形成符合各类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灵活的用人制度。对企业及社会组织用人,要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市场,有效联合人才与资本,促进人才资本化,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同时,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所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尽量避免人才资源闲置。
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个地方人才激励机制到不到位,是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探索行政机关与年度考核等次挂钩的绩效奖金发放办法;逐步下放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内部分配办法;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对那些为地方发展贡献突出的拔尖人才,给予重奖。同时,要坚持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三是创新人才保障机制。营造好的外部环境,为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保障,是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优秀人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对象,由所在单位为其一次性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建立健全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人才知识产权、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保护。针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