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在巩固小城镇“1+4”工程成效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引导小城镇由线状开发向创建精品街区转变,提高乡镇品位、繁荣乡镇市场、发展乡镇经济,不断增强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深入推进“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市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八有”目标,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统筹城乡水利、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四是加快培养现代农民。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培训、大转移和大创业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创实业的新型农民。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带动广大农民捕信息、开眼界、闯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600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发展的今天。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巩固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继续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建设教育产业集聚城。继续鼓励和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企业资本经营,力争5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推动财政金融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财务、保险等金融机构进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高水平地“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实行引进项目和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使引进外资更有利于促进*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地“走出去”,“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市外、省外、境外投资兴业。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注册商标和国际质量、安全、环保认证,促进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争取设立海关、国检机构和国家出口加工区,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五)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全面加快富民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力落实富民举措。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创业实践,继续推行“三来一加”、创业行动村村行等创业模式,支持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时期*人的共同追求。到2012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7.9万户,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并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着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