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能源、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0户,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0户。大力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改造,重点扶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到2012年,全市拥有注册商标3900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省著名商标75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把开发区作为工业突破的集聚区和主战场,加快建设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到2012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80亿元。
(二)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增强区域经济承载功能
现代区域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全力推进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式”空间架构,加快建立由中心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组成的规模适当、层级分明、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长足的经济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的综合交通、生态绿化、安居保障、防灾减灾应急等功能。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施好宿宿淮铁路、宿新高速公路、运河*港、沿洪泽湖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积极争取建设*至连云港运河。加快与连云港共建港口步伐,着力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继续加强水务、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广告策划、创意设计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会、协会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连锁经营。突出抓好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和相关人才向*集聚,鼓励加工制造企业将软件和商务流程业务外包,实现生产、服务企业互利双赢。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四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巩固和发展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到2010年,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为201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比重达39.4%,高效渔业养殖面积比重达65%,形成十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外向型农业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大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到2012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户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镇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到2012年,全市启动建设1000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成104个重点康居示范村,新入住农户3万户以上。引导广大农民改善住居条件,确保所有新建住房都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