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的16.5%,工程技术人才、高新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密度和质量与产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三是市场配置人才的程度不高。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才流动不畅,急需人才进不来。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展慢、程度低,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机制尚未形成。我们必须增强人才竞争的危机感,增强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在观念、思路、政策和措施上的大胆创新,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人事制度上的重点突破,着力解决我市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闲置与短缺并存等突出问题,力争到20*年,人才总量达14万人,人才密度达299人,重点领域的人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形成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使*具有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二、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良好政策环境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关键是要推进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事业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开发新机制。
(一)创新人才观念,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提倡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导向。不走出人才认识上的误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就是空谈。创新人才观,主要是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开放人才观。树立以实绩论人才、有用即人才的观念。要走出“人才=学历+职称”、“人才就是全才”、“人才官本位”等认识误区。二是树立市场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观念。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局限,形成按照市场规律配置人才的机制。三是树立人才资本观。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经营人才资本就是经营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要让人才资本同金融资本等其它生产要素一起参与利润的分配。通过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突破,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二)创新管理机制,消除禁锢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关键是要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用市场手段优化人才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一要破除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引导企事业单位富余人才向适合其作用发挥的单位、行业、地域有序流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推动人才柔性流动,让愿意流动的人才来去自由。允许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不损害国家和单位利益、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受聘到其它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第二职业或兼职兼薪。
二要加快人才市场建设,畅通市场化配置渠道。继续加强市人才服务中心、*经营管理人才中心和市劳动力市场等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发展区县人才市场,形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人才市场体系,提升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
三要完善人才流动的各项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各类人才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做好人才在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接转工作。落实省优专家、省市两级学术带头人、市级拔尖人才等优秀人才的医疗优惠待遇,鼓励社会各界为优秀人才在购房、交通、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优惠,让他们舒心工作。
(三)创新选用机制,不拘一格聚集各类优秀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实质就是要做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