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乡土人才储备,形成村干部队伍的梯次配备。四是认真做好关爱党员和服务党员工作。重点解决建国前老党员走出“泥草房”问题,按照每名老党员每年1000元的标准,从县管党费中列支给建国前老党员一次性补助。各乡镇、村要认真做好统计和调查工作。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解决贫困党员和60岁以上农民党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各乡镇、行政村要做好调查和统计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帮扶结对”活动,每名党员每年要为贫困党员做一件好事、实事,要建立贫困党员台帐,采取写实方式,记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帮扶”的情况。从县管理党费中,按照每年每名党员2元标准建立党员“帮扶”基金,组织在职党员开展捐助活动,捐款纳入帮扶基金,帮助特别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就业培训、子女上大学等救济。五是认真开展村部规范化建设。以创建星级村部活动为载体,强化村部规范化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日常维护管理好、综合利用效果好村部的投入;各乡镇党委要认真建立村部值班、座班制度,完善两委议事规则,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采取重点抽查的方式,对各乡镇规范村部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切实把村部建设成教育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服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二、按照“1带5”文件要求,强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一是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在社区,实行党建“执议分设”改革,实行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领导社区居委会议事和社区工作站干事的新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通过创新社区组织体系与社区治理结构,理顺社区内部各类关系,使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社区自身事务,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确保县委、县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事务性工作,通过社区工作站的组织、协调有效落实到广大社区群众中去。二是探索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新途径。县委将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采取街道之间干部交流、转业军人安置、招录大学毕业生到街道工作等方式,不断优化街道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结构,逐步实现街道以30至45岁为主体,大专以上文化的街道干部达到90%以上。县委每年采取集中培训、电化教学、外出考察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次街道(社区)干部培训,组织召开一次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研讨会,进行典型经验交流,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干部党务工作、经济工作的整体水平。县委将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每年解决2—3个社区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逐步在全县所有社区完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为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开展经常性教育、居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搭建平台。三是逐步解决街道(社区)服务不到位问题。县委依托劳动就业和县委党校建立培训基地,强化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水平,逐步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街道党工委要积极筹建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2年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率达到100%。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在街道推行“一站式”办公向“一窗式”办公发展。街道(社区)继续开展创建“无下岗党员街道(社区)”活动,深化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积极推进党员创业工程,建立1个县级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加大为流动党员、下岗党员提供岗位推介、创业资金扶持和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党员创业能力,使下岗失业党员实现就业。街道大党工委要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驻街行政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党建工作联席会,研究解决街道(社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动街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