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敢为人先”的奋进勇气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抗灾自救的抗震救灾精神,以非常之举、非常之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用智慧和汗水建造了美好新家园。不仅如此,灾区的经济也快速发展。去年51个重灾县经济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4%,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实令人感慨和赞叹,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恢复重建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地震灾区在重建工作中,坚持规划至上、规划至先,注重整体规划,科学统筹,坚持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国务院和省委高度重视,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都编制了重建规划。而且规划中坚持了全域全程,覆盖了城乡、涵盖了各个方面,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规划体现了起点超前,正确处理恢复与提升的关系,恢复重建不是原样的复制,而是城乡统筹,着眼长远。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体现了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我们感到,达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也必须把规划放在首位。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只有规划科学,才能避免走老路,搞低水平重建建设。灾后恢复重建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科学规划,推进重建。应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努力实现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的统一。
二是恢复重建必须注重改善民生。地震灾区在重建工作中,始终把民生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灾区,我们看到了,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通过恢复重建,灾区的民生设施提升显著,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次,建设标准更高、功能更全、服务能力更强;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基本配套,灾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住上了新房,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了传统落后,享受了现代文明,不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人们的精神状态实现了深刻转变。受灾群众的安居就业、社会保障、致富奔小康等民生难题得到了有效的确保。民生是重建的根本,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确保群众的长远致富,作为恢复重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尤其是灾民房屋重建中,要坚持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原则,将灾房重建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注重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产业发展的持续性,风貌塑造的特色性,实现产业发展升级,环境生态优美,基础设施共享,建筑风格多样的目标。
三是恢复重建必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比较薄弱,地震又严重破坏。在重建工作中,他们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抓住机遇,争取支持,加大投入,上马了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交通建设力度空前,灾区的六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绝大多数已经完工,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川藏铁路、成贵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几条铁路干线,灾区的通县通乡通村公路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或建成通车,或动工兴建,或即将开工。同时,提升了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带动灾区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达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也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尤其是把交通、水利、电力、公共卫生、文化服务设施、农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