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时间,2000多公里行程,这样的行程却是行走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即使对于普通的年轻人,都是艰苦的考验。而对于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的全国政协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组的成员来说,就更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在之后的行程中更加验证了青藏高原确是艰难之旅——很多调研组成员都是用氧气袋支撑着走完了全程。
是什么支持他们来到青藏高原?把目光聚焦在三江源?
“我们是带着感情来的”
“我们是带着感情来的。”在调研组到达西宁的第一天,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崇汇就开宗明义地说。
三江源的生态问题与全国政协有着深厚的感情。2003年春天,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的一次联组讨论中,长期关注三江源生态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何玉成在发言中指出: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治理。他的发言引起了九三学社中央的高度重视。2003年7月,九三学社组成考察团,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这一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8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2003年底,国家发改委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
2009年7月,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再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中再一次建议国务院尽快批复《规划》。
2009年1月,青海各族人民多年来期盼的《规划》正式被批准。国家决定投入75亿元巨资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
今年5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原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一封关于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调研的信摆在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案头。信中指出,三江源规划实施2年来,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贾庆林主席当即批示:三江源生态建设至关重要,请尽快将调研组组织起来,工作开展起来。
8月6日,全国政协调研组召集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6部委负责人会议,了解三江源生态建设总体情况;在此之前,调研地区准备的详细材料已经提前发给了调研组成员;8月7日,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向调研组介绍情况;
8日开始,调研组开始了对三江源的专题调研……
放下羊鞭之后怎么办?
“我们决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入下去,研究问题。要通过这次调研,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调研伊始,全国政协副主席、调研组组长李蒙就强调。“国家投75亿巨资搞三江源生态建设,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工程实施2年了,三江源生态建设到底搞得怎么样?取得哪些成果,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是我们调研的重点。”
生态建设现状如何是调研组关心的首要问题。调研组深入到塔拉滩治理现场、玛多县治沙点、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等地深入了解情况。都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鼠害治理效果如何?有没有科技支撑?减畜有没有保障措施?在每一处调研现场,调研组都刨根问底,力求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调研组了解到,草原内减畜减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