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来抓,全面落实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科技25条”、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意见,并率先在*市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6条意见,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6”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4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六大特色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3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园区基地新开发土地948亩,新落户企业51家,完成工业产值35.2亿元。绿色特色农业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凤林下坂片被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展示片。省级万亩生态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市级千亩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建设,我市被列为省有机产品生态试点县。*白菇被评定为“*十大名菇”,恒亮公司有机蜂产品被列为国家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绿业公司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林产品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特色服务业健康发展。抓住重点环节,积极促进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交易额5亿元,城区二手房交易额近1亿元。外贸出口25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
(二)深化规划编制审查,着力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坚持把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配套完善,作为统领发展的龙头工作来抓。在去年成立市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完善重大规划编制计划,加强重大规划调研编制,规范重大规划前置性审查,制定规划工作考核办法,着力推动规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年初,通过征集梳理,市政府把73个重大规划列入今年重点编制和前置性审查计划,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全市工业平台布局及产业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南部生态经济区、黄衢南高速互通口经济区、教育和卫生布局等重大规划,进行了认真调研和编制。完成并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审查了与之相配套的一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龙头、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框架性基础。
(三)狠抓项目和招商工作,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加大投入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来抓。半年来,我们致力于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外联业绩等考核办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积极营造抓项目抓招商的浓厚氛围。致力于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项目审议、项目推进等机制作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项目促进中心,全面加强项目谋划,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深入开展企业招商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同乡联谊会作用,创新“山海协作”模式,探索与宁波鄞州区、杭州下城区和江干区等地建立资源换项目机制。认真对接省委省政府22号文件,积极抓好项目包装争取支持。致力于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成立造田造地公司,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半年累计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3100多亩。组建市金融服务中心,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推行企业联保、农户联保,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财政短期转贷制度,举办了重点项目融资推介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