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政府引导,做到农民自愿积极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一要强化政策引导。要体现政策的优惠性,明确参保费用由三方共同承担,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分别给予一定补贴或补助,减轻农民个人缴费的负担。要体现政策的灵活性,政策设计要考虑农民现金收入不能按时取得的特殊性,在农民缴费过程中,对没有按时缴纳或者缴费暂时有困难的,确定事后补缴的具体条款措施。要体现政策的方便性,做好与其他保险的衔接,用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实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之间的可转移、可接续。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市本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根据二、三圈层财政困难区(市)县的参保人数,确定转移支付额度。各区(市)县自身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保证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
三要建立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投入随着财政增长而相应增加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养老保障支出的刚性要求,保证参保农民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同步。
二、着力基础工作,做到方案科学可行
我市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工作目标,主要是通过1至2年的试点,逐步提高参保率,探索建立起参保人员结构合理、资金支付可持续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成这个目标,要坚持“低进入、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一要摸清底数。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要深入乡镇调查研究,通过走村入户,掌握农村人口的基本情况、经济收入状况和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认真梳理深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难点问题,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不同年龄段农民的参保意愿进行抽样调查,掌握较为准确的信息,为完善实施方案和制定工作措施提供基础材料。
二要准确测算。要在对参保意愿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精算分析方法和模型,对所需财政补贴进行精心测算,认真分析农民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充足性、未来养老金给付的替代水平等预测内容,对农民出多少钱、政府补贴多少资金,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安排筹措资金,倒排进度加快推进。
三要完善方案。针对我市前期参保农民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提出了“以家庭为参保单位,实行捆绑式参保”的办法,做到参保年龄结构合理,实现农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各区(市)县具体实施方案要作相应的修改完善,金堂县、邛崃市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三、着力宣传培训,做到政策入户入心
农民养老保险,对广大农民来讲,属于新生事物,基层干部和群众都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真正让这项惠及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入户入心。
一要抓好政策宣传。各有关部门、新闻媒体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座谈会、坝坝会、登门入户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宣传方式,把开展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讲透、政策讲清、好处讲实,营造农民由家庭养老变为社会养老的氛围。
二要加强干部培训。认真组织镇、村(社区)两级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熟悉政策,透彻理解政策,做到一问便知,解答清楚,容易理解,方便农民咨询,推动农民踊跃参保,为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