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中可以不提或者少提,但你缙云就必须要提,要重点地提。上面讲的是产业发展,在宏观性研究方面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对今后工作起到真正指导作用。比如说“两个千亿”,当时在写“十一五”时,有人说你们发改委的目标脱离实际,*的投资和工业哪能达到千亿水平阿,但经过认真分析测算,我们认为是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些目标不仅能达到还能超额完成,其它许多指标甚至去年基本上都已达到了。再如“五城联创”,当时各部门针对自己工作提出了很多创建目标,我们经过整合,提出*要实现“五城联创”,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意,也觉得难度很大,现在市委把它上升为“六城联创”,成为创建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成为全市的重大行动。所以说通过研究,一方面要凝聚思想、统一认识;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工作明确目标方向,这点在务虚性规划方面体现的尤其明显。未来发展中,我们社会更需要一些宏观类的、综合分析类的规划,更多的就是起到这样一种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做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做深、做透、做好。
二是要拓宽研究视野。你比如说城市规划,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一江双城”的发展格局,对中心城市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安排,完全符合*实际,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我要说的是,简单按照规划把一个个高楼大厦建起来后,并不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城市是要活起来的,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一江双城”不是说建好高楼就能活起来,城市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过程,这里就必须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研究城市形态与管理,研究城市区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就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就以杭州来说吧,我知道杭州市是非常重视这方面规划的,你们建设系统知道的,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但除此之外,他们同样也非常重视前期性的、务虚性的研究。我编“十一五”规划时,曾和领导一起到楼书记办公室去汇报,他听完后送了我一本书,我现在还放在办公室里,叫《走向钱塘江时代》,王国平书记亲自作的序,内容包括六个专题研究和三个战略规划报告。当时杭州也是刚开始跨江发展,提出建设钱江新城和“一主三副六组团”概念,这本书里对杭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等做了非常深刻的研究,为杭州城市总规的修编完善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按道理说你城市规划有了,不需要做这些了。实际上城市的变迁是有脉络的,是延续的。两边高楼大厦建起来了并不就是一个城市了,缺少一种文脉、一个传承,难以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我们现在也一样,从最早的处州古城到今后的一江双城,这种变迁能不能跟历史沿续起来,那是要研究的。包括道路交通,正如五年前你想象不到*有今天这样的交通流量,它的增长速度是加倍的。所以我说五年规划就如回家看小孩一样的,每天跟他呆在一起,是看不出变化的,隔一个月去看,孩子还真长高了,如果出去一年后回来,可能变得不认识了。五年规划也是一样,包括我们在做“十一五”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考虑的比较多了,对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道路没有系统研究过,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管理的需求了,市政、环卫、交警等怎么划分,道路上都停满车子,要不要收费,怎么收,这些问题都出来了。有人说等问题出现了再研究,当然也可以这样,前阵子,我们市领导多次调研专题研究,明确责任分工,基本理清了这方面的管理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前瞻性作些考虑,可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就拿城市交通来说,我住在临平,城区大小规模跟*差不多吧,都包括老城区和拓展出来的新区块,余杭区的gdp跟整个*也基本接近,更关键的是这两个城市都是由原来的建制镇演变过来的,临平老城区就那么几条路,路面都不宽,外部新区的马路修得相对较宽,这就好像沙漏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