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职工都不够分配。
经过分析,我认为,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十分简单,这就是县邮政局在管理上是计划型,用人是关系型,分配是平均型,考核是表面型,发展是数字型。特别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导致上述原因的根本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打破大锅饭,才能有效解决现存的人浮于事,事无人做的格局。
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国有邮政企业实在不容易。邮政全程全网的特点,各种岗位的设置,生产组织都具有特殊性。在县局基层,有岗少量,量小人多,如何从生产环节进行合理兼职,历来是局长最头疼的事。再加上职工素质低,关系网深,仅从局部改革很难开展工作。
最后,我摸准了经济利益动力驱动原则这一招,在利益面前,许多其关系都将让其道。要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只有真正体现职工的劳动贡献与利益相挂钩,才有可能启动利益驱动原则。量化考核则是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的唯一方法。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邮政企业进行商业化管理的实践。
三、把握好量化的尺度和可行性
量化考核是分配上的一场根本的变革,必将影响每个职工的利益变化,所产生的矛盾必然很多,因此,在制定量化考核方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行性,把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要从总体上把握住职工整体收入不降低。邮政改革的历史不长,完全清晰的核算还无法进行,在制定方案时,要把上年职工收入实际数与上年邮政业务收入的实际数相比较,再考虑今年的发展计划来测定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我在测定实际数据时,发现今年计划与去年实际数比较的增长率是20%,于是我以去年完成数为基础,完成去年收入就可得80%的工资,这样既给了职工一定的保障,也考虑了发展计划,更想到了超额发展的可能性。
(二)、要以定员定岗标准为基础,适当考虑地区条件和作业难易程度,确定出较切实际的各工序的费用结算系数。
在传统邮政部门,最难定的就是定岗定员,尽管有部颁标准当范本,实际上在县局由于工作量不饱满,涉及跨工种,跨工序的较多,基本定员无法准确执行。以前邮政人多,半个工作量一个人或几个人干,一个单位量工序设几个人,有人在岗就有工资,职工以少干为荣,无事做还斤斤计较,为鸡毛蒜皮的事故意扩大矛盾找局长解决。在这种职工心态下去实施量化考核,其难度和风险很大,更要把风险和矛盾充分考虑在内,降低到最小。
量化考核最关键的就是各工序的费用结算系数。这在邮政部门没有参考数据。首先,我以去年实际邮政业务收入数与去年工资平均水平的80%相比较,求出一个平均工资数,这个平均工资数也是会理局今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这个平均工资水平,再参考定员定额标准,就可以测定出各工序的工资结算系数,即单件业务量的工资系数,这一工资系数的测算式,对于解决内部处理的各个岗位,包括后勤、事后监督、打字等容易量化考核。
在各工种之中,最难测定的是报刊分发、邮政储蓄和农村分支机构的结算系数,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报刊分发,以定员定额标准为基础来进行测算。但实际上,原标准测算时依据是大县局,且报刊种类少,数量集中的生产状况来测算的,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并不适合,一般定员都通过实际测算来确定,所以我设置了一个难易系数来加以修正。同时针对现阶段报刊种类多,但数量少,特别小报刊多,作业因素中开拆工作量相对占一定比例的实际,我又设置了一个调节系数来调整。这样,就可以列出报刊分发的单位工作量的费用结算式:
单位费用结算系数=实际年平均工资数+业务费+单册费+水电费定员标准×难易系数×调节系数
邮政储蓄也无标准量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