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很好地发挥了副职的作用。
但是,我也知道,在个别的处室,是规定副职不能越级向校领导汇报工作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部门领导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相互信任,一种良好的校内工作氛围的要害就在于言路的畅通,否则是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我想,一个合格的部门正职应该用好自己的副职,要尽可能地让副职独当一面,去处理本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正职则应该从全局的高度更多地去考虑日常工作以外的增量,思考处理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以及应对突发性的情况,我想,这与校长与副校长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我还要提醒大家,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有随时可能被后来者超越的心理预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自然规律。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优秀人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从我们每年招收治理人员百里挑一的激烈程度就可见一斑,新进人员的素质一茬比一茬高,能力和素质也越来越强,他们会有很强的后劲,大家作为“前浪”,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总而言之,我是希望大家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人说,所谓“大师”就是“有匠心、无匠气”之人,意思是说大师的水平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真才实学体现出来的,而
绝不会在生活中流露出一点自以为是的傲气。我想,“做官”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说法,“好官”就是“有官心、无官气”的人,所谓“有官心”,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个东西”(或者说“要把自己当作一回事”),要有责任感,而“无官气”,则是要懂得,作为大学的行政人员,说到底是为师生们服务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官”,“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行政人员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是不一样的,学者有点脾气并不希奇,人们可以忍受他们身上一些突出的个性。但是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是不能容许有太大的脾气,太强的“个性”的。目前,学校对治理人员的招聘,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子,在这个机制下,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考核的要害在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融洽地与人相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这是对任何行政工作人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在工作中没有“个性”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底线,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条原则和底线是深藏在心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君子”应具有“外圆内方”的人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有较高的情商来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在内心中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和基本的处事原则,这个“外圆内方”,应该成为我们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最后我还是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样一点:在大学里,教学与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假如说大学的职能部门手里还有一点权力的话,那也只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为师生服务的权力,还望诸位善用之。
谢谢大家。
《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欢迎阅读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