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活动要体现时代特征,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只有生活在布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组织每一次活动,真正能够给学生以启迪、聪明和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三要相信学生。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格、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相对地讲,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明确教师是教授引导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养成的主体。因此,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治理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位置,而应充分相信他们,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把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处事能力。相信学生很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人格是个人所特有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立身之本。它包括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矢志不移的坚定信仰;孜孜不倦、求真务实、勇于攀高的求索精神;敢于负责、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处事态度;不惧失败、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等内涵。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民主的社会,人的主体性必定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为此,班主任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和爱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视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活泼、个人天性可以充分展现的集体生活环境,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以民主的方法治理班级,激发学生积极表现自我的冲动,使学生布满对生活的激情和创造的欲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假如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班主任要随机诱发学生的爱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从小发现孩子的爱好点和才能,发掘其敏感点。因此,懂得怎样去激发孩子的状态,是好老师和一般老师的区别之一。开展活动时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平时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处理班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理性思维、责任感和听取他人意见、团结协作的民主意识等。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意志薄弱、缺少责任感、抗挫折能力弱的人,将无法适应生活、承受未来。班主任可随时随地创设某种情境,开展某种实践活动,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体验失败、孤独、困苦、委屈的滋味,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在未来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艰苦朴素的品德,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要尊重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对人格自由发展布满渴望、布满热情。因此,我们的班主任不应以惟我独尊的姿态俯视学生,操纵班级的一切活动,而应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以激励取代训斥,以扶持取代包办,以民主取代操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班主任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既要看到其优点、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面对成绩好的学生,班主任不能“一美遮百丑”,对其百般呵护;面对成绩差的学生,班主任不能因其成绩不理想而对其“一票否决”。无数事实证实,“戴着变色镜”去待人处事,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对不同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对待。后进生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