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命。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切工作,一切权力,一切措施,一切办法都要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强调教育教学质量,但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教学质
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规范办学办学行为为前提。
第二、要努力提高行政治理能力。如何在我们这样一个穷国穷县办大教育?这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行政治理能力、治校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时,面临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任务时冷静地分析:没有经济恐慌,没有政治恐慌,但是有一种恐慌,就叫“本领的恐慌”。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校之长,要非凡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科学判定形势,全面把握大势,才能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总揽全局的能力。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立足全县教育的实际,明确工作思路,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本地、本校的发展;三是依法行政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必须依照教育的相关法律来规范教育工作,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坚持从严治教、依法治教;四是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我们不要回避矛盾,不怕曝光,直面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要掩耳盗铃、讳疾忌医。我们应该具有处理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综合服务的能力。社会主义本质是服务,教育行政治理在新的形势下就是服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我们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六是全面创新的能力。要敢于突破,问题和困难总是在不断突破中得以解决,每一次突破就是一个创新和再创新的过程。
第三、要善于研究工作方法。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决策,解决好一个问题,应注重遵循以下八个环节。一是摸清情况。要亲临工作一线把握第一手材料,主要数据要做到心中有数,吃透下情是前提;二是判定形势。对问题和情况的表象进行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问题的实质,根据政策和法律的要求,作出科学的判定;三是报告情况。对有关情况分析判定后,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四是争取领导。对于在自己权限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有拿不准的问题应主动争取领导,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五是协调部门。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必须要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善于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六是学习政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悉政策、文件、法规是做好工作的有力武器;七是抓住要害。教育的问题很多,都解决不可能,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要把口味调得很高;八是把握节奏。要善于选择解决问题的恰当时机,把握好工作的力度和承受度,方式要易于让群众接受。
第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现在我们教育内部的体制还要进一步改革,我们校长必须迅速适应乡镇中学治理本乡镇教育的“中小学一体化”治理新模式,不要还迷恋着当以前的教育组长、中心学校校长。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实行议行合一,决策、执行一体化,校长既要总揽乡镇教育全局,又要切实管好所在中学。
要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校长要姓“教”,要切实把教育教学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要了解师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校长不仅要善于决策,还要善于督办,要善于深入一线了解实情。求真务实,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假如只说不做,高高在上,老师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