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占比重,1920年为0.2%,1940年为0.6%,1975年为1.5%,1990年上升到2.7%。②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最典型的是,20世纪40年代以复兴经济为目的的复兴计划,50年代从宏观上调节有效需求的短期计划,60年代综合性的长期发展计划,70年代针对“膨胀”制定的稳定计划,这些都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盲目性和破坏性,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③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少,土地多,人均占有资源多,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掠夺的基础之上的。第三,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发展得好。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搞资本主义或宣称在搞资本主义,但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只有二、三十个,100年前世界强国就是美英法德意日,100年后世界强国仍是美英法德意日。而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基本上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这些穷国、弱国来说,资本主义连表面和暂时的繁荣都没有带给他们。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资
本主义发达国家与穷国、弱国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第四,资本主义暂时的繁荣背后是极度的贫富两极分化。以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1973-1992年间,占全国20%的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占全国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却减少了12%。目前,美国约有20%的人生活在全国贫困线以下,760万人靠救济金度日,200万人无家可归。而百万以上的富翁却由80年代初的280万增加到400万。第五,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最终改变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甚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这些新变化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了出现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甚至在某个阶段上刺激其发展,但是其与生俱来的对抗性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垄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贫富悬殊,充斥着贪婪、腐败、犯罪现象,潜伏着巨大危机的社会。眼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形恰恰是,生产关系既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完全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但尚未崩溃的地步。相互对抗的一面,表现为新变化外表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尚未崩溃的一面,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尚能造出具体演进过程中的一些繁荣景象。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件早年裁就的衣衫虽已相当破旧、紧绷,但是经过修补还可以容纳生产力的肌体生长一段时间。然而,社会生产力的肌体还在生长,修补总要难以为继,更换新衣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无论资本主义怎样穷其伎俩,也无法改变它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三)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现在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曲解为与资本主义“趋同”。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也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甚至产生怀疑,认为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理由是我们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做法,出现了私有制和剥削。那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一,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应该看本质的东西。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运用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如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等,但这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