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战略性重组,才能发挥规模效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才会有强有力的保证。农村学校在布局调整后,扩大规模的学校必须不断建设新校舍,才能适应、满足新的扩容需求。为不加重农民负担,可以采取资产置换的办法。一方面,撤消的学校的动产部分,划归新的学校使用;另一方面,撤消的学校不动产部分(房屋、土地),通过拍卖出租的形式进行公开处理,将所得资金用于保留学校扩大规模的扩建之需,这样既符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又避免大量校产因撤点而闲置或流失,也减轻农民的负担。其二,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教育工作才会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全县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间数减少了,规模扩大了,小学教师超编的问题也将逐步凸显出来。对超编教师的分流,我们可以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教师聘任制,以此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益。一是坚决清退代课教师,实行“一刀切”不留尾巴。二是将小学教师中部分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差的教师转为后勤职工。三是对幼儿师范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重新调整到幼教工作岗位上。四是因布局调整而超编的教师,在本县范围内调剂使用,对不服从组织安排、调剂无效的教师,按落聘处理。
三、调整布局为我县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基础条件
(一)布局调整为我县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先决条件。小学阶段是普及和提高儿童良好基础素质的重要时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健康活跃的氛围,才能使我们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通过布局调整,相当一部分学校将新建校舍,教育教学环境将有明显改善。这样不仅充实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也将得到优化。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相对集中,这样既有利于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又有利于教师专长的发挥。学生也将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使用效能。通过调整布局,重组教育资源,既避免了浪费,又使已有资源得到了盘活。首先是,教学仪器、教学设施等硬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学校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切实发挥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教职员工数量合理减少,将减轻财政开支人头费的负担。尤其是通过布局调整,引进竞争机制,实施优化组合,部分不合格的教师将被调整出教师队伍。第三,学校的合并,使得教育资源流向集中,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资源群体,这样既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传播辐射,有利于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能快速更新教学设施,从而促进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的提高。据预测,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到2010年,我县小学教师人数将减少2100多人,月教育经费支出将减少120多万元。
(三)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目前,我县多数小学校点只有一个负责人,整日陷在日常事务中,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管理上,有些村办学校“天高皇帝远”,管理粗放,失却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致使教学无人抓,上课凭“良心”,教育教学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实施布局调整之后,领导班子健全了,责任明确了,制度完善了,学校管理将趋向于规范化和现代化,办学效益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保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师队伍的精干高效和优质组合,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启动学校内部活力。
(四)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一是师资相对集中,发挥各科教师的特长。原来很多学校不能按教学计划开全课程,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这四科受师资的限制,课程根本无法开设。调整后,将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二是学校规模扩大,教育环境得到改善,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