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难以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因此,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对于大面积提高我县农村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势在必行。从我县教育实际情况看,实施调整布局是完全可行的。就设立学校规模而言,专家认为,要想办学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一般来说中学每校以24至30班,每班40至50人,全校共1200至1500人为宜;小学每校以18至24班,每班40至45人,全校共720至810人为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规模效益,并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和实现创造条件。就师资而言,以小学英语教师为例,英语教师充足的**市区,小学三年级就已开设了英语课,而我县只有**镇等几所小学开设。如果在现有的308个完小上全面开设英语课,将需要320名左右的英语教师。而布局调整到位后,有220名左右的英语教师就已经足够了。单这一项,全县每年就可节约工资开支72万元。如果这笔资金用于教学设备的更新,那无疑是可观的。就成本管理而言,我县教育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而且浪费极其严重。因为受“学校办在家门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就近入学,致使一般村屯都有校点,造成了全县每所校点的年级在校生平均数仅有23人,每所校点的在校生平均数仅为136人的状况。多数校点因年级学生数少而实施单班教学,年级学生数更少者,宁可搞复式教学,也不愿走出村屯寻求合作,发挥集约办学的效能。而规模经济理论启示我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导致最低平均成本的下降。作为社会事业的教育,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市场运作方式去配置教育资源,打破村、片办学的模式,大力调整学校布局。
二、强化措施,力促布局调整落实到位,为我县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宣传教育,更新观念,形成氛围,是保障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我县学校布局不合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要想改变这一旧有的格局,实现教育现代化,方方面面的阻力是很大的。尤其是调整农村小学布局,乡镇干部忧虑短时期的教育投入加大,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害怕群众难以承受;村干部则怕自己在任期间把学校搞没了,会受到乡邻乡亲的埋怨指责;而群众则害怕孩子小,出村上学不方便,担心孩子风雪雨天吃苦。针对这些思想表现,各乡镇、各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讲、看、算”等方式,积极创设活动氛围,力促上下达成共识。“讲”,就是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布局调整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布局调整的运作,并非是临近学校的简单合并。为此,我们要组织人员,率先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在准确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出布局调整的规划和实施步骤,以此减少工作的盲动性。拟定的目标任务是,到2008年全县基本取消复式班,到2008年全县基本取消教学点,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调整后,农村小学每处覆盖人口要达4000人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