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我县目前的教育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近几年的高考本科上线万人比在全市的排名中极不理想,这与我县对教育的财力物力投入相比是极不相称的。过去村村办校点,联片办初中的格局,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致使教育投入的效益越来越低,问题层出不穷。第一,师资浪费。一方面由于小学校点多,学生数量少,学校师生比降低,无奈教师只好采取“包班”、“包年级”的任课形式,多数小学校点教师每周近30节课,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另一方面由于班级数过多,为维持运转,各科教师又不能缺少,教师数量不得不逐步膨胀。如**乡**村委共有小学生110人,却分布在5个校点上,加之8个复式班,共占用教师9名。如果调整为一处完小,只需5名教师,还能腾空教室6间,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由此可见一斑。第二,设施浪费。我县目前共有小学在校生10万多人,按照教育厅的设学要求,全县设置220所左右的完全小学是比较科学的。但目前我县仅小学就有302所,还有教学点436个,且有复式班255个。在校生100人以上的小学校点只有337个,100人以下的达401个,20人以下的达108个,10人以下的达32个,校舍及教学内部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第三,发展困难。因为人员多、校舍多,资金流向不集中,近年来,筹集的教育经费只能勉强承担教师工资。早几年,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统筹时,个别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还出现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对教学所需的现代化的硬件投入更是力不从心,致使现代化教学设施更新缓慢,教师待遇难以提高。第四,管理粗放、低效。学校规模小,尤其是复式教学的存在,村委各自为战,教师个人也各自为战,学校管理难以规范化;加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平时又缺乏比较、竞争,故而教育科研难以形成气候,教学质量自然就难以提升。很显然,不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办学,就难以发挥人、财、物的投入效益,实现教育现代化更是痴心妄想。
( 三)、规模效益的要求。比照上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目前,我县办学条件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学校规模较小,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是比较严重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学校数量较多,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学校无论规模大小,设施配备都需要一应俱全,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等都要按规定配齐,这样势必造成重复购置、重复建设。“小而全”、“小而不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我县农村中小学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的规模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尽快改变我县办学水平偏低的现状。改变的途径除了挖掘学校现有的潜能,加大内涵发展的力度外,必须收缩外延,通过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减少学校的数量,来实现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根据2008年的调查统计,全县738个小学校点中,有10个以上教学班的仅仅50个,最多的**镇、**镇各有7个,**镇一个也没有。这50个小学校点一共有在校生2.66万人,只占全县10万多小学生的26.5%。也就是说,尚有73.5%的小学生分散在规模偏小的学校接受着落后的教育,或者说接受的是一种仅次于扫盲的教育。而且,规模小就必然提高了单位办学的成本(即培养一个学生所需费用);布点多就会分散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人员、仪器设备等等,致使农村中小学低水平运转。这样,不仅资源的使用效率低微,浪费严重,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速度和效力,阻碍了全县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规模小的学校,限于师资、设施和管理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很难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