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努力,使本科教学达到评优标准。为此,首先要深入持久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把校首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内化为各个单位和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教务等有关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各院系要结合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出实施的具体方案,并分解到每个教研室和教职工,发动群众落实兑现,力求见效。其次,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研究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既注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精英人才,又努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模与结构。研究生培养要稳步扩大规模,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筹备建立研究生院;本科教育要控制招生规模,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要根据学科规划和社会需求,适度增加本科专业;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则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再次,要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多样化意识。要转化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建诲人不倦、严谨求实的优良教风和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夯实基础,拓宽视野,注重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国防教育,搞好大学生军训。要完善学分制,建立健全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注重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要充分发挥多科性大学的优势,营造工理文交融的校园环境,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要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 第三,坚持制度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校的内在活力,推动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党委必须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建立良性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着力抓好以下改革:
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要实施以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定职、聘任和考核等措施,促进人员结构的优化和合理流动,建立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运行机制,实现由职务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过渡。要按照“专兼结合、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教师管理模式,探索和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的有效机制。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向重点人才实行政策倾斜。
二是深化干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