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介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招待会由大会新闻发言人李冰主持。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朱之鑫介绍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3年到2006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4.9%的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较快、运行较稳、效益较好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759.5元,扣除价格因素,四年来年均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年均增长6.2%,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局面。
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有记者问如何看待当前物价水平、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朱之鑫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和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概念,cpi的上涨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朱之鑫认为,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将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从长期看,整个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朱之鑫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据统计,前8个月累计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9%,其中,3.3个百分点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从国内来看,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工业消费品都是供大于求的,粮食已经是三年丰收,今年的夏粮和早稻又获丰收,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当前粮食库存充裕,预计粮价会趋于稳定,这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基础条件。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随着粮价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这样粮食产量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中国有句古话叫“粮价涨,百价涨”,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祝
朱之鑫表示,今后要把抑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支持相关农产品发展,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对一些低收入者实行必要的补贴等政策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目前还得不出经济全面过热的结论
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当前是否已出现过热现象的问题时,朱之鑫说,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连续几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在积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朱之鑫认为,目前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原因如下: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总量关系失衡的状况。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