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进一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谈到上海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不能不说起浦东。很多代表都在讨论中提到,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到“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令人倍感振奋,也倍感责任重大。代表们说,我们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举全市之力,努力形成新的理念、推出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
沈平孃、吉晓辉等生活工作在浦东的代表有着切身感受。从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那天开始,行政体制改革就成为了上海和浦东新区最为关注的问题,克服全能型政府的弊病,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央赋予上海和浦东的新的战略使命。来自浦东的代表在讨论中介绍,下一步浦东将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让浦东配套改革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并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国起到更好的示范效应。
在讨论中,很多代表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的部署,绝非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所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而是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环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从中国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思考,同时也为上海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确立了战略定位。上海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必须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国家战略,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开放服务。
“以服务全国为平台拓展改革开放的空间,是上海对国家的责任,也是上海内在的需求。”正如孙潮、马春雷和蒋应时代表所说,年人均gdp已经突破7000美元的上海,有着率先突破土地、能源瓶颈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多地发掘“创新驱动力”、“制度驱动力”,为正在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作出新贡献。
以全球眼光开掘改革开放深度
“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上海有条件也必须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尝两种资源,把竞争的舞台放到全世界。”蒋志权代表在讨论时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上海应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把目光放到全世界。
全球眼光、战略思维,这是上海代表们共同思考的命题。代表们说,上海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对外开放所处的新阶段和新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对“走出去”尤为关注。他们说,站在改革开放潮头的上海,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世界格局,率先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对外开放注入新的内涵。
蒋志权代表说,上海建工已经在海内外建造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大项目,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缺憾,我们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努力以全球眼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开掘改革开放的深度。
以全球眼光开掘改革开放的深度,要求我们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来汲取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来自宝钢的徐乐江代表说,当前,宝钢瞄准国际钢铁巨头推进规模扩张与全球化布局的做法,将“精品战略”扩展为“精品+规模”战略,将“新建为主”的扩张方式转变为“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力求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来自上汽(集团)总公司的胡茂元代表告诉记者,上汽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