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快讯 今天20:00,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民生与和谐社会”的集体专题采访。教育部部长周济,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网届时将进行现场网络图文实时报道。
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介绍,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健康的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强调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全国卫生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全面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在全国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卫生投入持续增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06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万和1.7% ,主要国民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卫生事业发展对于增强人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2003年,国家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建设项目5000多个,国家投资269亿元。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全国实现了疫情信息网络直报,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建立,监管能力和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监管力度加大,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和劳动者的健康。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结核病实施短程督导化疗(dots),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将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流脑等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政府免费免疫的范围由原来的7种传染病扩大到15种传染病,成为世界上实施计划免疫病种最多的国家。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国家正在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政府责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城乡妇幼卫生保健能力不断提高 国家启动实施《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年)》,完善三级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孕产妇和婴幼儿转诊急救的“绿色通道”,确保母婴安全。出台《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开展母婴保健执法检查,严厉查处非法接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等案件。各级政府通过医疗救助、限价接生或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帮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到2006年底,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84.6%。在西部地区的1000多个县(市)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农村3亿多人。在实现人类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中国为全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v2003年,国家启动了以政府筹资为主,个人少量缴费,农民自愿参加,重点提供大病保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到2007年6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数的84.9%;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2亿人,占全国农村居民的82.8%,参合率达到85.9%。四年来,享受医疗补助的农民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