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刘伟、黄桂田——
■报告摘要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从人们所熟悉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报告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模式日趋成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记者:十七大报告谈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到,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怎样理解这一改革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刘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确立新型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国民收入分配矛盾新的基本原则。
国民收入由居民收入、企业(或集体)收入和国家收入三部分构成。过去,当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发生矛盾的时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按“确保国家、留足集体(或企业),最后是个人”的原则进行处理。虽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按这一原则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必要、也是不得已的,但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年均9%以上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已经具备了物质和体制基础。
记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更多地认识到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是不是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也是意义重大?
黄桂田:是的,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均衡增长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净出口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是引发宏观经济失衡和结构矛盾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等收入国家水平(2000年,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在56%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62%,而到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6.3%)。理论和实践证明,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难以保证宏观均衡和稳定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作为人口大国,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优势条件。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