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就业如此严峻,主要原因是就业结构中:农村与城市结构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太多;国家供养与自我就业结构中,城镇劳动力中国家供养的规模达到4500万人,自收自支,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等体制供养的劳动力达1270万人;企业规模结构中,大型企业在减人,而个体工商户、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因此,如果说失业危及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的话,能稳定中国社会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党和政府要用最大的政策努力来发展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而在中国,导致中国就业日益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各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许可。扩大就业,第一就要放宽注册登记等体制和政策;其次,要改革财政体制,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考虑到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目前最为迫切的,我认为,是彻底解决严重抑制创业和就业的收费部分,对于工商、质检、城管等影响创业和就业类的自收自养型收费,中央和各级财政要拿钱置换其自收自支或者收支两条线体制补充经费,从根本上建立杜绝乱收费的制度和机制。
发展是手段,民生是目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梅新育
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对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我首先关注到了其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乃至整个十七大报告与中国共产党此前路线的继承和创新,又需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探索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上来加以审视。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发展,由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长期性,发展必然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第一要务。但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增强国力、增进国民福利的手段,经济发展的果实必须在全体国民中得到广泛公正的分享,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某些地方在“发展”旗号下肆无忌惮地损害群众利益,甚至公开宣称“谁影响xx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注:此语出自2004年湖南郴州嘉禾县拆迁事件),那就完全颠倒了目标和手段的关系;而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后两者则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又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优化分配的前提是增加生产,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改善绝大多数国民教、得、医、养、居的水平;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又将反过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社会建设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为保证经济运行摆脱有效需求不足的约束。中国经济失衡表现在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个方面,消费相对不足是内部失衡的病源,顺差过高和由此而来的流动性过剩、资产市场泡沫横飞等等问题,也可以追溯到国内消费不足上去,而社会建设正是克服消费不足所必需。
人力资源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建设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正表现在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以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为标志,中国在全世界最早建立了平民教育体系,这是中华文明历久而不坠的关键之一。中国共产党赢得政权之后,又投入巨大精力普及教育,为中国工业化和社会安定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因为它给全体国民提供了一条最大限度摆脱家庭背景影响、依靠自身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