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一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型。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三是随着新产业的成长,推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四是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城市经济结构中已经具备了条件和基础,一些城市已经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在发展。五是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了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提供了条件。六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必须加快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应当指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既有现实的基础,也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规律。
城乡一体发展是世界现象,是现代化的大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分工格局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间的融合,从而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性加强。同时,由于城市土地、环境和能源资源的限制,促使城市产业为追求比较效益最大化大规模向外转移,带动劳动人口从城市向外移动,形成逆城市化倾向。传统城市化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化,这是与工业化初期阶段相适应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大规模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现代产业的兴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趋缓。特别是随着大工业进入农业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武装,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间的融合。随着产业链加长,进一步模糊了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边界,也使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界限不再那样泾渭分明,在发达国家甚至出现“泛城市化”的现象。
如何建立新格局?
统筹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是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为此,要改变过去靠农业积累资金支持工业发展、由农村提供资源支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坚持新增投资重点转向农村,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这样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如何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要在城乡规划上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整体规划,节约发展。从全市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尽快改变过去基础设施建设只重城市,不重乡村的情况,把新增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改变城乡基础设施反差较大的问题。三是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等。四要就业一体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劳动待遇公平,使劳动者公平享有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五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关于财税改革问题的三点体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胡锦涛同志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