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教育普及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优势,而一度出现的教育事业指导思想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定的这个基础构成了深刻的损害,社会建设就是要纠正这一偏差,而这一纠偏之举也必定会赢得社会广泛的支持。前两年开始批评“教育产业化”的时候,我母亲就很高兴地对我说,他们二老和我们兄妹二人都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福利,没有为接受高等教育花钱;看来以后自己的孙辈也可以不用承担吓死人的学费了。如果我这样的家庭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产业化看法如何、对推进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建设期待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拥有世界1/4人口的中国的任何进步都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发展的国际影响力还将与日俱增。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人类文明的任何探索如果没有1/4人类的积极参与也就很难有太大实际意义,1/4人类思考、探索、实践的结果又对全人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由于中国是在没有殖民扩张对外掠夺条件下实现了长足发展,中国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探索发展之路也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开拓区域统筹战略的新境界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杨开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超大型国家。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我国凡谋大业者非重视区域不可。未来全球性竞争更趋激烈,区域更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立足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统筹战略。
概括来讲,《报告》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特别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区域统筹战略的五个方面。
首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1965年以来,中国沿海内地人均收入差距重新开始持续扩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间的人均收入总体差距也转入持续扩大,中国不同层次区划体系的总体差距呈现全面扩大趋势。目前,中国区域差距大于美、德等发达国家,也大于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开始全面推行积极的缩小区域差距政策时的水平,而且还在趋于继续扩大。面对如此形势,我国必须把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作为区域统筹的战略目标之一。但在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我们客观分析,在市场经济框架内沉着应对。《报告》在科学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来促进各地要素价格和收入的均等化;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是要立足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政府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干预集中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
其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必须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一总体战略虽然“没有倾斜”但并不等于没有区域政策,而是意味着我国总体区域政策从以资源分配为目标的传统范式向以增强各区域竞争力为目标的新范式的重大转变。
第三,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区域统筹的重大课题。《报告》在把握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在健全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方面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