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下午好!根据市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濒江临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的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趋势。
据统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涝灾、五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十年发生一次洪灾。概括来看,*自然灾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的多发性。平均每年有2-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20*年“麦莎”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二是潮位的趋高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黄浦江潮位从4.5米上升到5.72米,且高潮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发性。*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20*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袭中心城区,为本市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大一小时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四是洪水的复杂性。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对*城市防汛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五是大雾、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市区平均每年雾日39天,郊区更多。20*年1月7日至11日持续大雾,对城市海陆空造成全面影响;同时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交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响之大也为*历史罕见。六是高温的威胁。*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常年为9天(*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来达到了17天以上。
近年来,*灾情虽然较为平稳,但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巨灾,后果和损失将无法估量。2009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是*建设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6个,如此高密度建设增加了*在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发各类事故灾害。总体来看,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能有丝毫懈怠。
二、*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特别是20*年本市成立市应急委(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之后,综合减灾工作纳入了应急管理的轨道,全市形成了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和重点部门或地区应急单元构成的点、线、面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市民政局作为本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职能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与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涉灾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灾情会商,与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教委以及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社会和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援”等六个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气象局已建立起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建设;国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准检测网;农委完善了*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在灾害防御和抗灾方面,*在防汛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