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受众互动:网友通过邮件、论坛等途径,就新闻或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人民日报》网络版是在传统媒体网站中最早开发互动功能的网站之一。1998年4月11日晚上,《人民日报》网络版“体育在线”专栏中的论坛,就开展了记者与读者进行直接对话。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遭到北约导弹袭击,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便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为网友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个月后,该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目前,“强国论坛”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文论坛,也成为了国情民意的晴雨表。
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统一论坛”、“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也成为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强大品牌。
而在新浪,除了规模庞大、涵盖广泛的各类论坛外,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开设的动态论坛,更为令人瞩目。许多新闻事件在这里都能吸引到上万甚至数十万的网民发贴。这些贴子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见力量。虽然在此之中,非理性的观点,甚至是漫骂发泄,都非常普遍,但是,它们仍然不失为体现民意的风向标。
利用互动功能的,不仅有新闻网站,还有它们背后的传统媒体。其中cctv与其网站央视国际的互动更为突出。从2001年起,央视国际多次实现了与电视节目的互动,其中包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非凡报道中心视国际与《东方时空》节目进行的网上互动直播、2002年及2003春节联欢晚会,央视国际与电视晚会的互动等。-
然而,互动只能说明传播双方交流通道的畅通,在互动过程中,传播者仍然是起着主导地位的,而受众仍然是接收者与相对被动的反馈者。但是,从网络新闻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一定的场合下,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与反馈者,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者的传播意向与行为。有时,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与新闻网站的作用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之间也渐渐融为一体,很
难分出彼此,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
因此,网络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将互动的关系进一步演化为“共动”的关系。这时受众参与的手段主要仍然是论坛、邮件等基本方式,但是,他们处于更为积极的地位中。他们可以通过新闻的转发,提升某些新闻的价值,增加某些事件的关注度,也可以通过热烈的讨论,将个人意见汇流为公共意见。
“共动”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2003年一系列事件,正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网民共动的结果。
以上这六大发展,是中国网络媒体对自身的熟悉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但对于网络媒体繁荣的意义重大,也将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