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网络新闻业务,其诞生之初,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十年间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定时——及时——实时——全时
——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中国网络新闻业务对于传统新闻业务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时间观。
在网络媒体早期,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天天一次的更新周期。在1999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进行新闻的更新。那一年,《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改版重点之一,是将常规新闻天天一次的定时发布,增加到天天九次定时发布。可以说,传统媒体里的时间观在束缚着这些媒体网站的业务。
在按部就班的时间观的后面,还隐藏着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假如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那么,它的新闻资源就必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而此时的传统媒体,大多并不希望让网络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即使是对于自己的网站。假如报纸上的内容提前在网上发布,是否会影响报纸的发行?这是报纸的经营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但是,商业网站没有这些顾忌。在1997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期间,当时还叫“利方在线”的新浪就已经很自然地将“及时”这一时间观,作为内容发布的基本原则。
1998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开始了实时报道的尝试。1998年3月,在国内网络媒体中,人民日报网络版率先实现了网上实时报道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九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1999年4月15日16点05分,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md11货运班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1分钟后坠毁,两个小时后,新浪网发布了由网友提供的消息,成为在国内第一个报道此事的网站。这个突发事件如此快速的报道,不仅再一次提升了网络新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时效性,同时也带来另一个讯息,那就是,网络媒体具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网友也可以成为一种新闻来源的提供者。
1999中国网络媒体事业的大跃进,也给网络新闻业务的繁荣提供了大好时机,经过这一年的发展,“及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新闻网站的时间标准。而2000年的奥运会,则为网络新闻从“及时”上升到“实时”的时间观,提供一个直接的动力。
“实时”的时间观,催生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的出现,那就是“文字直播”。它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只是它所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不是视频或声音。
“实时”不仅成为了一种众所追求的时效观,也成为了众多网站竞争的一个目标。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后约8分钟,新浪网登出第一条消息。
2003年3月20日10时30分左右,美国向伊拉克开战。这个早已在预期中的“突发事件”成为了时效性竞赛的一个重要机会。10:34分,新华网依靠新华社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发出中文快讯。多家网站也在极力争夺新闻发布的“第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