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为什么要贯彻这“一条主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一切都谈不上。所以,我们审计机关就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的重点、我们的中心。如果审计新闻宣传工作脱离了这个中心、脱离了这个重点,即使做的再多,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审计机关具体要做什么呢?我们既不可能去制定某一项经济政策,也不可能去具体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可能去具体地组织实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们干什么?我们要有预见性地了解情况,如实地反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就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我们不是说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首先要最早地感受风险吗?怎么感受呢?比如,在贯彻落实“保发展、保民生、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安排了大量投资,这些资金用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在使用中是否存在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这种“两高一过剩”的问题,情况如何,是否促进了民生的改善、对就业的增长情况如何,对这些问题都要跟进审计,还要公告、宣传传播出去。只有这样,审计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二要改变方式。我们必须要改变单一的事后宣传报道的方式,多进行跟踪报道、跟踪宣传,当然事后报道也不能放弃,总之要多种形式密切结合。按照署里的要求,办公厅去年组织抗震救灾审计记者采访团,到灾区实地采访审计组,效果就很好。前一段时间办公厅又组织了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调查情况的跟踪报道,效果也很好。同志们可能都注意了,现在记者写的审计报道和一两年前写的不一样了,很感人,很真实,业内人士愿意读,业外人士也喜欢看。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记者是跟踪到了审计现场,实际了解了审计机关在做什么,理解了审计人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种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写出来的稿件,才更有真实性和真切感。这才叫新闻哪!过去我们认为新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报道,其实那不是新闻,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报道。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真正充分利用好新闻宣传这个资源。
三要通过多种渠道。目前,我们开展审计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是利用审计署门户网站、《中国审计报》和《中国审计》杂志,这些都是很好的渠道。但是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的受众对象毕竟主要还是审计工作者。在《中国审计报》和《中国审计》杂志上介绍一些审计技术方法、经验做法,对我们审计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学习借鉴意义的。如果需要宣传审计工作更宏观、更全局的东西,比如说审计是怎么保发展、保增长、保民生的,做了什么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通过审计媒体以外的其他媒体,可能产生的效果就更好。有些是公开的媒体,有些是非公开的媒体,比如说,新华社的动态清样、内参以及我们内部的《审计简报》、《重要审计情况》、《重要信息要目》等等。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内部各种渠道向各级党委政府传递审计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外部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审计信息,这样审计信息宣传的渠道就打开了。
四要灵活多样。审计新闻宣传工作要组织采访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形式。其他形式需不需要,肯定需要。比如在一个时期,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要建立起来,而且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在这方面,审计署做得不是太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定期举行新闻发言人发布会?对此办公厅要好好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几个发言人,包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