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经营粗放等情况。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留下老人、儿童,造成留守孩子难教、土地贫瘠化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关卡多,乱收费、乱罚款,办事难等现象。
二、创新思路,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发展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心、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采取综合措施,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优化就业
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政府促进、市场运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直面市场的新机制,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愿参加培训、自主选岗就业。切实抓好技能培训和输出服务,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绿色通道”,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输出成本,增加务工收入。
(三)工作目标:从2004年开始,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以上,要努力建成一批农村劳务输出基地乡镇(街)、一批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和一批重点劳务中介机构。到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23万人左右,全县农村劳务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是提高熟悉,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面临第三次解放。针对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0余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1,城镇化率仅24.3,分别比全市低百分点、全国低百分点。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我县要实现2020年我县城市化率达到56,每年需转移1.75万农村人口,年均增长1.86,转移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
二是打通“两个渠道”,拓宽我县劳动力转移的领域。打通县内和县外输出两个渠道。在外输方面,主要开拓沿海各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包括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同时,要加强与县外公司的合作,加大向县外输出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在内转方面,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培训。由于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旅游服务及五金制作劳动力需求空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枇杷、笋竹、冬菜调味品五大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工人行业的比重逐渐增大。
1、充分依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各大龙头企业,如重庆长龙集团、香港迪尔牧业公司、海天石魂集团公司等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产业化。
2、促进劳动力向以邮亭—龙水—宝顶为轴心的旅游配套服务业和乡村集镇化方向转化,如餐饮、住宿、娱乐、石雕石刻工艺品制作、小五金纪念品制作等。在劳务输出中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倾力打造品牌劳务,如“大足石刻工艺师”、“龙水五金巧匠”等品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