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副县长在全县劳务开发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政策、资金、项目上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倾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突破。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市、县农村工作会议及市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专题研究部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转移就业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挖掘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潜力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面临着第三次解放,其特点是突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藩篱,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新的眼光来审阅、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以新的思维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对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一)时间的推移,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三百工程”的纵深推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回乡创业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004年,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2万人,比1999年增长45%;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为1079元,比1999年的717元净增362元,增长50%,年均增长12.5%;农村劳动力县外收入为741元,比1999年净增266元,增长56%,年均增长14%。近年来,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转移人数和转移就业收入都不断增长。目前,我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如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转移地域变广。我县农村劳动力面向全国输出,主要输出地为重庆、广东、福建等省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县内外的转移人数都呈现增长势头。2004年,我县内转移人数为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3(包括亦工亦农的半转移人员);县外转移人数1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7。
二是转移结构趋优。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上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2004年在本年龄段的转移劳动力人数为11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2004年达到1万人;男女比例为2:1,转移劳动力性别比例较为稳定。
三是就业行业集中。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比例达到60%以上,其次是商业和其它行业,具体职业以工人、服务员居多,大部分在私营企业务工。
四是返乡创业成功。经过多年的劳务输出,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有不少人把握了技术、学到了经验,并积累了一定资金,其中一大批人在离开打工所在地,选择回乡创业。2004年,我县个体和私营工商户中,返乡创业的企业达50家。他们在生产经营方式、治理规模、资金运作、员工培训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户、企业相比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当地群众致富领路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客观的分析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客观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